Some Thoughts in April&May

好久不写一些自己的想法,今天头脑挺清醒的,觉得需要梳理一下最近的想法,并且写出来,如果忘记掉就太可惜了。这次还是会以Q&A的方式,让想法条理化、清晰化。

Q:学习的流程应该是怎样的?

A:先去实践,遇到问题,找理论;再去实践。如此往复。而不是预制与预设、be taught、tell to do sth.没有理论真的很多事情会浪费很多很多时间,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或者是找不到描述问题的方式。在我看来,学习一项新技能是增加一种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代表没有修这门课程、没有读这方面的书籍,就不可以解决问题,只是在效率上、全面性上far behind.

Q:为什么有些事情,我还没做就觉得自己已经失败了,内心会产生一种bitter的感觉?

A:那是在先入为主否定自己,也无疑是对自己进行精神pua。理清和调整自己长期目标,不管规划自己的短期目标。一定要坚信,人生是长跑,只要没有倒下,就会有上坡下坡。每当脑海中出现“自我否定”,就要坚决的去否定自己的否定。

Q:大学是不是上课越多赚的越多?我喜欢薅学校羊毛。

**A:根据这个论点,我想出一个好笑的推论:老师上课拿时间换工资,你拿时间换什么?之前想出一种创新的大学形式,**免费入学,交钱延长学制,等于是你向学校签借款合同用来交学费,未达标就需要返还。这种策略是薅羊毛的竞赛,输的一方会付出相应金钱代价,而不是虚无的时间,这样就可以有效遏制大学的低效、无用。

Q:最近好痛苦

A:

我是生了一场病,才知道健康的重要,后知后觉,健康排在第一位,因为他是真切实地地会给你带来痛苦,其它的痛苦都是假的。

身体的不协调、小毛病都会被我们感知,一旦发觉自己身体出现了问题,那种慌张的感觉会冲散所有的抱怨、烦闷,只剩下无尽的恐惧。

Q:需要裸辞、专门抽时间去干某一件事吗?

A:

我见过太多人裸辞去专心考研、进修,或是想把副业变成主业。大多数人最后都不太顺利,反而不如在职时做得好。我认为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 孤独感:人习惯群居,离职后与朋友的生活节奏不同,容易感到孤独。
  2. 焦虑感:即使提前储备了资金,但缺乏持续稳定的收入往往会降低生活质量,从而产生焦虑。
  3. 外界压力:来自亲戚朋友父母的质疑,”你这个年纪正是奋斗的时候”之类的话,这些流言可能会造成压力。
  4. 知易行难:你看起来是个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主见的人,但行动力和自信心都不够。这样的性格特点容易导致内耗。 建议你在业余时间多交朋友,同时开始尝试执行你的计划。

“骑驴找马”算是贬义词,但是做事情就是要这样做,如果不这样,进度反而会不理想、计划可能会荒废。有一个主业在做,能无形中增大对于副业的向往,但是如果没有了主业的衬托,副业在起步阶段反而会让人困惑、动摇。我个人认为上学也是这样的,其实专业课和发展一些自己的其他爱好不冲突,反而是很好的润滑剂——只是不能人为的把它们割裂开,而是要采取中庸之道,做一个坚定的骑墙派,手脚并用地融合主次。

Q:感觉很多时间有空闲,却什么也没做,很自责、有后悔怎么办?

A:

生活过于安逸,闲得发慌。你平时基本不加班,完全可以利用空余时间提升英语和增加GitHub活跃度,这些并不冲突。如果在有稳定工作、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都做不到这些,你凭什么觉得辞职后就能做到呢?

我在此下定决心,保证自己的手机屏幕使用时间只减不增,空余时间宁愿去看YouTube也不会刷微信、小红书、ins短视频。时间已经过去,后悔和自责都已经无用,就像羡慕他人一样无用。“从今天开始、从当下开始”绝对不能是一句干瘪的口号。

Q:我究竟要不要听从父母的建议?

A:

父母理解不了为什么做在办公室上班也会累,他们那代人背朝黄土,觉得做都市白领就是人上人,每个月赚几万不知道多舒服。身体是自己的,有些事不需要父母同意和支持,也不要试图跟他们解释,他们理解不了。出门在外,对自己好一点

我的看法是:

  1. 不要听他人怎么讲,听下自己怎么讲
  2. 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不要一直取反
  3. 在人生重大抉择上,不要被父母束缚

Q:为什么中国人、中国大学生没有GAP Year的说法?

A:

中国人就是不干活就感觉亏了,就会焦虑,我也是这样。但是想想实际上人一生的时间就那么 70-80 年,刨去未成年时间也就剩五六十年了。

一个人一辈子无论挣 100 万还是 1000 万,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公平的,不会差太多,基本上就五六十年。

29 岁的日子错过了就不会再回来,现在你已经赚了这么多钱了,不休息一下。以后你没赚的这几万块钱买不回这些时间,几万块在人生长河里面能算什么?钱以后可以再赚、有些东西现在不做以后永远都没机会。何况你就 gap 几个月,我觉得 gap 两年都没问题。

“GAP”在中国是一个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语句,未免让人思考这是不是制造焦虑的一部分、商家推销的一部分。其实也不要想这么多,如果对于“GAP”有一定顾虑,那就不要去;如果已经咬定非这样不可,那就大胆的出去吧。我总结我自己是很幸运的,在2024年拥有一年类似GAP的时光,现在想来也是我过去5年里最好的一年,身体素质提升了、交际能力扩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变得清晰,我认为这都是那一年带给我的,而不是学校或者是上大学这件事情本身。

Q:如果新闻都是假的,那么历史会是真的吗?

A:如题,要考虑利害关系,因为修史的是人不是神,不要太较真就可以了。

Q:我可以偷偷原谅自己的错误吗?

A:

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不要放过,也不要不承认。

刚刚想到一个方法,就是“吾日三省吾身”,这个文档或者是其他我自己写的东西,我要每天看一遍,而不是每天记一记了事。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很大的问题,就是害怕过去的自己, Now I’ll face and BEAT it.

Q:看MIT公开课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要一直看下去吗?

A:最近对于国内的课程设计反感到了极点,但是我其实没有理由去说教的不好,毕竟好多课我就没去过几节,有些是由于课程本身的原因导致的,有些是老师的风格和我的想法和不来导致的。总而言之,这种糟糕的课堂氛围、教学模式是由制度导致的,老师也很无奈,像是被套了紧箍咒,他们也无法发挥全部功力。久而久之,有些老师已经习以为常,台下与我无关;这样的制度害得最惨的还是学生,因为如上文的问题,让自己的时间消散了。通过MIT的课程,可以看出他们讲课的思维方式和国内完全不同,教学更加情景化、实例化,对于需要记忆、背诵的东西不会占用课上时间,对于需要推导的东西不会吝啬时间,这和国内恰好相反。

最后一点,这个博客将逐渐转向技术型博客,而不是单纯的日记流水账,这也是我一直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