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激荡三十年·下(1978-2008)
读书笔记——激荡三十年·下(1978-2008)
过去半个月,我断断续续读完了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这本书按时间顺序,描绘了政策与市场对企业家的影响,将海尔集团张瑞敏、大午集团孙大午、万向集团鲁冠球等传奇人物与品牌,化为一段生动的历史,讲述了他们发家、改革,以及或破产、或消失、或成长的故事。
这本书既不是传统的宏大叙事来讲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也不是单纯的企业家自传,而是融合了两者。作者通过字里行间传达了一个重要观点: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彻底改变企业的发展轨迹,印证了”时势造英雄”这一古训。
在过去30年(1978-2008年),所有制改革始终是企业变革中不可避免的关键问题,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国进民退”政策造就了一批巨型垄断集团,其影响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企业产权改革自1988年试点以来一直处于灰色地带,没有企业家愿意背负吞并和流失国有资产的罪名。产权改革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态度——不开明的政府为了保住既得利益常常百般阻挠,最终导致企业创始人或核心人物出走,企业也随之衰落。
中国企业改革与股市发展密不可分。然而,中国股市作为为亏损国企输血的工具,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畸形性质。频繁的内幕交易、庄家炒作、监管不力,加上人们对暴富的无限渴望,使股市偏离了支持实体经济的本质功能,沦为投机者追逐一夜暴富的赌场,最终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弊大于利。
外资的引入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在加入WTO后,政府通过政治手段促成外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并购,这实际上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
中国高端技术产品难以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是因为中国具有所谓的“后发劣势”。中国民营企业多通过引进和模仿国外技术与制度,在国内市场低价竞争,陷入红海之争。在技术创新方面,企业往往追求表面形式和新奇噱头,而非深耕基础研发。这并非企业家之过——若不展示亮眼的财报和销售数据,不大力投入广告宣传,企业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
我个人对于这本书,也总结出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 中国的企业家需要趴着赚钱,切忌高调,切忌和政府作对。看到孙大午的解释时想到这本书是2006年写的,2014年又修订的,那时候孙大午的大午集团还没有被低价拍卖,他本人也还没有被抓起来。但是这是不可以预见的吗?当然不是,因为对于官员、对于政府来讲,国有企业亏损再多,不会亏到负责人的头上,也不会成为恼人的问题;民营企业纳税再多,在官员看来也是为他们赚钱的机器,机器不听指令,就应当废弃掉。
- 中小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是中国的造富神话,也是个人一夜暴富的源头。从此之后,贫富分化的格局就差不多已经钉牢,无产阶级中脱出了有产者,他们掌握了无产者无法企及的生产工具,创造着无限的物质财富,一般人再也无法追赶;互联网因为其无需生产工具的独特性,也在短时间内创造了一批富豪。但像是虚拟货币去中心化的尝试没能成功一样,互联网行业也逐渐僵化、垄断,中国社会实质已经变成半资本半垄断社会。
- 国有企业的改革,在现在看来,实质上是以一种很简单、很暴力的方法完成的,即在水源头建设大坝。通过垄断石油、通信、电力、银行的方法来攫取暴利,以超高的毛利率来掩盖效率低下、内部腐败的问题。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就是一种强制的税收政策,以降低全社会效率为代价,养出了一些巨型的吸血虫。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国有企业盆满钵满,在下行时期,国有企业将会成为经济复苏最大的拖累。
- 居民个人财富的积累绝对不是导致房地产行业井喷式爆发的唯一原因,要意识到房地产企业不单单像民营制造业那么简单,而是官商勾结的产物,其中官僚一定是第一位的。
- 中国足够广大,人口足够多,差距足够大,无论多么荒谬的事情都会有人相信,这也是早年电视广告、地推广告如此厉害的原因。如今看似网络打破了信息壁垒,其实不然,只是圈套、宣传更加高级、更加无孔不入。从央视广告标王到现在短视频投流,不过短短10年,我们的认知并没有那么快的进化速度,广告的作用还是超乎想象。正如书中说的:此次炒作充分展现出中国市场的非理性疯狂,疆域的广袤、消费者层次的参差不齐,以及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推波助澜,使得某些产品可以依靠一个灵感或一套策划而一夜崛起。
- 政府的态度、理念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广东顺德对企业发展的全力支持,造就容声、美的、万家乐、格兰仕,温州模式地方政府承压放松监管,成就了温州富裕至今。
- 摘抄:10年后,柳传志说:“今天看来,我们做了一件非常重要而又聪明的事。因为当时大家分的是一张空饼,谁也不会计较,如果在今天,已经形成了一张真实的饼,再来讨论方案就会困难100倍了。“企业所有制改革为什么如此艰难,持续几十年让民营企业遍体鳞伤,原因就是分赃不均。股权激励对企业成长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后面需要创始人的魄力,更需要政策的支持或者允许。
- 摘抄:为了鼓动别人参与他的事业,马云拿大家熟知的比尔·盖茨来说事儿,他说:“比尔·盖茨说了,因特乃特网将改变人类的方方面面。”很多年后,他承认:“这其实不是他说的,是我说的。 1995年全国刚刚知道 Internet,但是马云说的话没有人相信。其实,1995年的时候,比尔•盖茨是反对 Internet 的。” 马云算是整本书里最活泼、最有想法的企业家了,阿里和网易、新浪不同,没有吃到第一批互联网公司的红利,而是结合中国特有的情况来对接商家,吃到非典疫情的红利和支付工具的红利起家的,非常具有时代机遇性。
- 摘抄:中国沿海考察的日本管理学者大前研一有点担优地说,“中国的机会太多,以至中国的企业实很难专注于某个领域,并在该领域做出卓越的成绩。但专注是赚钱的唯一途径。可口可乐专心做可乐,成为世界消费品领域的领先者;丰田专注于做汽车,成为日本利润最为丰厚的公司。进入一个行业,专业化,然后全球化,这才是赚钱的唯一途径。” 中国企业很久以来、直至现在的目标都只有两个——全方面发展、超英赶美。前者的实现需要大规模的并购,分散企业精力、资金,后者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攀比、追求,类似于“大炼钢铁”的过程。
- 摘抄:日后的事实显示,这些“技术中心”都仅仅是一些炒作的题材而已。 本土家电企业在打垮了跨国公司之后,迅速地陷入了更为惨烈的“内战”。 由于所有的企业都处在相同的技术层面上,所以“内战”的武器还是价格战,以及一轮又一轮的以“技术创新”为噱头的“概念大战”。在之后的几年里,中国家电企业不断宣布自己实现了革命性的技术突破,有人曾经将这些“新技术”做过一个黑色幽默般的描写,譬如“光触媒空调”被宣称是“21 世纪空调业的重大突破”,其实就是在过滤器上加装一张含有“活性炭的过滤网” ‘,活性炭潮湿了,拿出来晒晒太阳,其成本不到1元钱; “无菌冰箱”被宣告是“冰箱进入绿色时代的标志”,其实是在冰箱的塑料部件上进入一些药剂,成本不到10元,却可以靠这个技术概念拉拾200元的售价:采用了“数码景深电路”的“数字彩电”,其实是把彩电技术中的电子来原理进行了一个新的概念構述,“环形立体风空调”是某大型 營调企业投人上亿元开发出来的专利性技术,其实就是在风叶上装了一个定时器,让仑定时上下左右变换而已。 很久以来,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都和上面类似,无非是对于消费者的欺骗。近些年来,这种“欺骗”需要更高阶的手段,通过添加花里胡哨的功能,来诱惑消费者选择产品。这种现象在现在的电动汽车行业尤为显著。大部分车企其实都是组装厂,拿着做手机的想法来做汽车,硬件不下功夫软件乱折腾,功能越多越好,屏幕越大越好。
- 摘抄:跟”温州模式”一样,社会学家费孝通是”苏南模式”的概念提出者,他在1984年发表的《小城镇•再探索》一文中写道,80年代初,江苏农民没有把社队企业分掉,而是通过工业保存下了集体经济实体,又借助上海经济技术的辐射和扩散,以乡镇企业为名而继续发展,”我称之为苏南模式”。很多学者用西方的经济学名词将这种模式称为”地方政府公司主义”(Local State Corporation)。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5年,它依靠其公有制性质和较国有企业灵活的运行体制以及”船小好掉头”等优势,迅速成为全国最先进的企业模式。在温州模式被不断打压的时候,苏南模式却因其纯正而显赫的集体性质大放光芒,这里也因此成为中国乡镇经济最活跃和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集体经济的弊端渐渐显露并日益严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企不分。苏南模式的特点是党、政、经、社四合一,很多著名企业都是由行政村整体翻牌而来的行政性公司,厂长经理与镇长、乡长可以相互兼任。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企业经营目标多元化,企业一旦做大就成了一个”怪胎”。二是”产权空心化”。”人人所有,人人没有”的产权特征使得原本灵活的企业渐渐染上了”国企病”,出现了”厂长负盈不负亏”、”穷庙富和尚”等现象。以直言著称的经济学家董辅礽在考察苏南之后,很直率地说:”说白了,苏南模式就是二国营。”三是企业”政绩化”。”干部经济”直接导致了”政绩经济”,苏南各地为了提升国内生产总值,大规模地搞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四是效益大幅下滑,业绩作假成风。多年以来,苏南模式以根正苗红而成为全国典范,其改革效应关乎诸多官员的升迁路径。 “苏南模式”本质上还是公有制,只不过公有制的主体是村集体或者镇集体,这种模式在小企业上可能会有比较明显的提升效率的效果,但是一旦企业做大,就又回到了国营企业的老路。
- 摘抄:当时的“抓大”思路是,“由国家主导,重点扶持若干家优势企业向财团模式发展,使之成为有国际竞争能力、代表中国实力的巨型公司”。 可是日韩财团在金融风暴中暴露出的脆弱,让中央政府对这条路径彻底失去了信心。连大宇这样的企业都无法抵抗国际金融资本的袭击,那么中国的“类大字”企业们能够逃脱这种命运吗?于是,一种新的“国退民进”的新战略出现了,它的基本思路是,国有资本从完全竞争领域中大面积退出。在一份报告中,专家们建议国有企业应该从164个竞争性行业中“坚决撤出”,同时在上游能源性行业中强势地形成垄断格局,这些行业包括钢铁、能源、汽车、航空、电信、电力、银行、保险、媒体、大型机械、军工等。 财团企业参与市场化竞争,而上游垄断企业无需竞争就可获得丰厚利润,这个弊病将永远无法根除,无时无刻影响全体国民。
- 摘抄:无意中证明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的一个“真理”——唯有免费才能生存。 字节跳动的矩阵产品至今仍在走这条路,中国人愿意拿时间换资源、破解/免费一定是首选,这可能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习惯吧,已经进入基因无法根除了。
- 摘抄:当时的局势下,欲扭转经济的下行趋势和消费过冷现状,唯一的出路是目光向内、启动内需。当时全国居民储蓄已高达5万亿元,只要把这部分消费能力释放出来,经济复苏或可迎刃而解。 这招屡试不爽,终于在近些年要没用了。 引用:只要居民部门在,通过供给端的调整,都会带来周期性的PPI恢复,简单讲,供给侧改革一搞,房地产一推,老百姓一买单,企业的债务就不是债务了。所有政府的债务、企业部门的债务、金融部门的债务,只要居民部门能扛得动,都不是债。